合作办学
 
 
联系我们
 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导航  出国留学
德国之旅
发布时间: 2011-11-06 来源: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 作者: 浏览次数: 464
 

十一个小时的飞机,我们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——德国,刚刚下飞机,扑鼻而来的不是沁人心脾的香水味儿,也不是灼人的酒精味儿,这是一种浓浓的咖啡味,闻得出,这种香浓似乎只有卡布基诺才能独领风骚。德国的第一感卓然是优质的,也可能是因为这娓娓道来的德语让我着迷。总之,这场华丽温馨的欧洲之旅,在法兰克福的机场隐隐抹上了一笔。

凌晨的星空着实是美丽的,繁星闪烁在漆黑的夜幕,为这深邃的大屏幕默默聚光。天上布满的是星星?是眼睛?似乎在朦朦之中我看到了镶在布面上的钻石,由于深夜才到达瓦尔登堡高级文理中学,所以匆匆忙忙地安排了房间便休息了。第二天一早醒来后,欣欣然地坐在软软的床上,殊不知这已是德国的早晨。应接的是后几天的学习交流。

德国的早餐很丰富,校际交流的第一天我们就品尝到了可口的食物,每一顿餐我们吃地都很满足而又不免有些忧虑,因为在德国,他们杜绝浪费,觉得浪费是很可耻的,这也正是我们印象中德国的样子,节约、干净、有秩序,中国人吃自助餐是拿多少吃多少,而且不一定吃得完,至少可以满足自己的肚子,但剩下的就浪费了,而德国人是吃多少拿多少。这反过来的取食方式铸就了不同的两国人,不同的风格。

德国的课堂不像中国的那样严肃,紧张,那些令中国孩子向往的舒适,活跃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了德国课堂上。他们对于创造力与发展力都有很高的要求,相对于我们,那里的孩子多半是活跃,大方的,来到教学楼,探出了几个身子,大声对我们叫到“你好”。读音和拼法都是怪腔怪调但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热情,亲切。中国的孩子是严谨的,严谨不是自闭,而是一种成熟稳重。我们身上的气质与他们的不同,似乎在教育方面都有体现。我们中国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反复温习巩固,因为孔子说过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”,而德国学生则会花大部分时间在培养课余兴趣上,因为歌德说“哪里没有兴趣,哪里就没有记忆。”这是一种教育意义的不同。

也许我是在交流学习的时候开始留恋的吧,这是近距离的与德国朋友接触,这种感觉就像在武汉的生活一样,熟悉,自在,我不会畏惧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,我想这也正是接受锻炼与接触后的特殊标志吧,只有用心来体会这些风俗和生活方式,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的环境中。这曾经是一块冰,当我们试着用手去触摸,用掌心捧起,再熟能生巧地玩弄它,它自然而然地就会溶化了。现实中这块冰溶化的时间也许要更快,连玩弄都不必了。所以我们更不用畏惧。

在瓦尔登堡高级文理中学的时光让我记忆尤其深刻,接触到了一些从未及想的新鲜事物,思考了想明白了许多国家不同造就的差异,这不免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程,其实最最准确的说法是一次游学,学习。但这段时间特殊精致的学习并不会让我有种居高临下的态度,因为毕竟两极还有数不清的冰川等待着我去溶化嘛。

后面其他地方的旅行都是短暂而精致的。柏林墙遗留下的历史记忆,那是二战的血迹,也是隔阂战争和和平的思想城墙;汉堡的住宅区,那里印证了德国人的个性思维;阿姆斯特丹的木鞋、奶酪,寄寓了荷兰社会思想的自由、奔放;布鲁塞尔于连尿童更是象征着这片土地人民的勇敢。

写下这篇文章后才发现,这次游学的真正意义不是你照了几张相片,到过几片土地,见过多少国家不同种族的人。真正的意义是你所有学到的东西。